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于2021年完成了校务协作平台(一网通办)PC端和企业微信的建设,构建了完整的PC/移动一体化一站式服务平台, “校务协作平台”依托一站式办事流程服务平台,为师生提供统一的校园办事服务入口,力求实现校内在线办事服务的优化整合。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,陕商院“校务协作平台”的基础能力不断强化,服务配套逐步完善,在此基础上,催生出信息化应用融合拓展建设新模式,推动学校信息化向业务融合和创新驱动的新方向发展。
2023年根据学校实际情况,采用“走出去、请进来”的办法,向业内走在前面的学校调研取经,也多次邀请专家及厂家的技术团队来校交流,少走了很多弯路。建设了“三融合五统一”的融合门户。“三融合”指身份融合、业务融合、消息融合,“五统一”指统一平台、统一入口、统一消息、统一任务管理和统一视觉体验。
全新技术架构的融合门户平台,很好的解决了高性能、高可靠、高复用的问题,避免了“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”的事后修补与处理办法,实现信息和服务高效协同管理、用户体验智能便捷、业务系统有机衔接、满足大并发高安全以大数据驱动的校务新机制、新业态、新平台。
融合门户整体框架
融合门户整体样式
(一) 身份融合
根据学校师生角色进行分析,根据不同身份显示不同门户页面,实现一人多身份管理,多身份用户可自由切换不同身份,满足“双肩挑”业务场景。
(二) 业务融合
完整保留原“校务协作平台”功能模块,迁移历史数据,对原有内容重新布局整合,新增融合待办、应用中心、资讯中心、日程中心、个人信息、专题服务,升级优化办事中心和任务中心。实现新闻资讯和通知公告汇聚、平台系统入口和服务汇聚、业务系统待办事务汇聚。
(三) 消息融合
通过对消息中心与办理事务服务相结合打造全新消息中心结构,实现用户在一个地方即可进行消息、待办、事务的管理。
(四) 统一平台
学校更注重能力平台的建设,学校借助于低代码开发平台,依托统一的能力开放环境及其各种微服务通用能力,区别于传统的“交钥匙”、“一揽子”企业信息化思维模式,让信息化中心参与到产品开发设计中来,在产品体系设计中,将业务拓展、体系运营等思维渗透在融合门户及其周边的产品设计中,支持信息化中心转型为运营团队、二开团队。高水平、高学历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,思维活跃、创新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群体,全新的融合门户提供给他们展现自我能力的舞台,他们可以共治共情,快速架起通往需求场景的桥梁,实现更多的“获得感”。
以学生“毕业离校申请”为例,该流程为典型的跨部门办事流程,其完整流程涉及图书馆、财务处、学生工作处、教务处等办理节点,涉及的职能部门也超过5个。在以往办理过程中,传统的开发模式应对学校每年的离校手续调整和管理变更,开发调整慢、效率低。采用低代码开发平台后,表单页面和流程节点均可随调随用,能够快速的响应业务部门的需求变更。
(五) 统一入口
由于“烟囱式”系统建设,导致校内服务应用各自为政,目前学校大量的业务系统充斥着多入口,单一个微信,就有很多个微信入口(如公众号、服务号、企业号、小程序)。各部门都建设有各自的微信入口和PC端入口,导致师生办理业务需要“进多门”。融合门户在认证登录上做了升级优化,前端保持统一风格,PC端沿用传统的统一身份认证,实现业务系统的单点登录问题,在手机端搭建移动认证中心,实现登录页面的一致性,提供移动认证登录接口供第三方调用,在传统账号密码登录方式的基础上,增加第三方认证或短信登录的方式,即采用微信等提供的开放授权接口,方便用户使用常用的第三方应用实现校内统一身份认证的登录验证;或者通过在个人安全中心绑定手机号,利用动态验证码实现登录。在管理端,融合门户实现一云多端(包含PC端、移动端),实现了应用的统一管理。
(六) 统一消息
融合门户遵循“内融外连”的建设思路,将众多的站点资讯收纳集中,为教师员工提供学校和部门发文、通知公告,为学生提供院系公告、教务和学生处资讯。打造统一入口的校园资讯模块,各类新闻、资讯、公告全部“一网打尽”,同时,支持资讯自由订阅与重点资讯提示。
(七) 统一任务管理
为打造师生员工一致化的体验,将师生校务协作平台(一网通办)、办公自动化(OA)系统、后勤报修系统、科研系统等系统的待办事项统一纳入融合门户“待办事务”中心,实现融合待办,所有事务集中办理,流程待办一目了然。
(八) 统一视觉体验
融合门户设计与学校整体设计风格协调一致,同时突出以协同办事为核心的功能模块合理规划。布局扁平化以最大化利用空间,结构一致化以使相似功能的模块保持整体阵列,顺序化排列则能减轻用户的思考负担。良好的观感和使用体验不仅是为了好看、炫技,更是吸引用户的重要手段,要让师生在PC端、移动端无差异访问,更便捷地服务师生,提升了师生对信息化的感知,从而得到了师生、管理者的认可。
“校务协作平台”建设,体现了“十四五”期间高校信息化建设基于服务思维的智慧校园发展转型,也为联动贯通、融合创新的高校信息化发展新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。